2013年12月2日星期一

【   雪   恋   】
 
▇  梅 子
 
出生在漫天飞雪的腊八午夜
母亲说
我的第一个刚刚来到人世两天便夭折的哥哥
也出生在飘雪的腊八夜晚
 
我在想
或许我是他的转世
 
我的第二个哥哥也已离我而去
我成了——
“独生子”
 
我一直认为
是漫卷的雪花把我从天国
送到了母亲身边
终有一天
它也将携我归去
 
记得儿时
看到动画片《雪孩子》中的雪人
化作一缕白云
飘入天国
我嚎啕大哭
 
从那一刻
环绕我的
或许注定是一个清冷而又美好
浪漫而又忧伤的世界
 
我极怕冷
但我盼望冬天
不  是盼望雪
 
一到冬天
我便开始日日企盼它  想念它
仿佛在等一位历经漫长岁月才能见到的恋人
是的  如此相似
 
我站在雪野里
极目远眺
那个夜归的人啊
我愿  一直等下去
 
雪于我
是悲极喜极的感受
那无与伦比的美好
也滋生出了入骨入髓的伤感
 
当现实中的一切龌龊、污秽
均被覆盖和掩埋
我对这个纯洁世界的热爱
毫无遮拦地凸显出来
 
我渴望跟它埋在一起
那是我的故乡和天堂
 
雪地上留下串串脚印
每一个都踩在归乡的途中

(《文艺》原创发表作品,未经同意请勿转载)

2013年10月11日星期五

来源:扬子晚报

光绪殿试答题卷曝光:3米长卷2千多字

江阴市档案馆收藏的光绪十二年殿试陈燨唐的答卷影印件(原件已遗失)
知识改变命运。古往今来,无数次不同种类的考试都印证着这句话的道理。
  本期的档案穿越,请随扬子晚报记者走进江阴市档案馆,一睹百余年前清朝光绪帝时期殿试答题卷。
  透过这份当年考出第37名好成绩的江阴考生陈燨唐的答卷,我们能看到的是,作为科举制度下最高级别的考试,殿试的影响已超越个人命运,而延及家国。
  -小链接
  殿试怎么进行?
  古代科举考试殿试的形式很简单,就是皇帝出策题,考生作答,也叫“金殿对策”。一般来说,在开考前日,大臣拟定策题若干,皇帝选定其中几题后,誊抄印制成卷。经严格保密后,次日分发给考生。
  意外发现:当年探花出自金坛
  在做本期档案穿越报道时,记者查找史料无意中发现光绪十二年与本期主人公陈燨唐同科殿试的另一位考生冯煦,当年他44岁,镇江金坛人。而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冯煦当年高中一甲探花。
  1 殿试考卷什么模样?
  3米长卷,江阴考生写了2000多字,考了37名
  在江阴市档案馆陈列室的墙壁上,扬子晚报记者见到了这份精裱的殿试考卷。试卷长约3米,从右到左依次是写有考生信息的卷首和长约2000余字的答卷正文。
  细看卷首,考生名叫陈燨唐。“殿试举人陈燨唐,年三十岁,江苏常州府江阴县人。由附贡生应光绪元年乡试中式;由举人应光绪十二年会试中式;今应殿试。谨将三代脚色开具于后:曾祖宏度;祖沿;父式金。”
  卷首顶端,可见一行朱红色大字,“第二甲第三十四名。”这就是陈燨唐当年参加殿试的最终成绩。
  “这个成绩已经很了不起了。”江阴文史研究专家、69岁的沈俊鸿告诉扬子晚报记者,在清代,科举考试分为由各省学政主持的童试,中者为生员,俗称“秀 才”;钦派考官于各省会主持的乡试,中者为“举人”;礼部主持的全国性的会试,中者为“贡士”;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中者为“进士”。“进士分为三甲,一甲 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二三甲各若干名,即人们所说的‘金榜题名时’。作为科举制度下最高规格的考试,殿试考生无不饱学博闻,能位列二甲足以光耀 门楣。”
  按照沈俊鸿先生所言,陈燨唐取得的“第二甲第三十四名”,算上一甲前三名,就相当于整个殿试的第三十七名。
  虽然是影印件,但用江阴市档案馆陈列室负责人顾强的话说,“除了试卷材质不同,几乎是原件的完整复制。”也因此,百余年前陈燨唐隽秀的书法入眼便能给记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这叫馆阁体,是清代科举考试及书写官文的通用字体。”沈俊鸿说,书法功力对考生的成绩影响很大,某种程度上甚至比才学更重要。
  2 这份考卷从何而来?
  太巧了,清亡后殿试卷流落民间,物归原主
  关于陈燨唐,扬子晚报记者在其孙陈以鸿一篇题为《三世先德录》的文章中看到这样的描述,“祖父名燨唐,字少和,号翕青。幼承家学,擅画山水。远师石谷,近仿鹿床。曾应傅相翁同和之请绘还碑图,足见名流推重之殷……”
  数年前,正是在这位陈以鸿的上海家中,顾强他们用相机拍下了整幅陈燨唐殿试卷,回江阴印制装裱陈列于馆中。
  拨通陈以鸿的电话,这位年逾九旬的老先生中气十足、听力颇佳。他告诉扬子晚报记者,祖父的殿试卷是在上个世纪20年代,一位父亲的世交好友无意间从北京的琉璃厂购得,作为礼物送到了家中。“可能是清朝覆灭后,随离散宫人流落到了民间。总之是机缘巧合,上天恩赐。”
  陈老全家对这份殿试卷视若珍宝,虽经历了战乱、文革,仍一直完备保存。“可惜几年前一次搬家却意外丢失了。”显然,陈老一直对此耿耿于怀,至今说起仍长叹不止。“也多亏了江阴市档案馆当年留下了完整的影像,如今全家人只能通过复印件,去缅怀先祖的文采和才情了。”
  1923年出生的陈以鸿老人是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翻译家、诗人和吟诵家,虽然已91岁高龄仍笔耕不辍、四处讲学,并在闲时潜心研究中国历史和传统文 学。这样一位博学望重的老人,说起祖父时却是满心敬佩。“祖父留下的书画并不多,但只是那篇2000多字的殿试答卷,已能让我们这些晚辈难望项背,终生受 用。”
  在陈老看来,祖父的殿试答卷不止是书法功力了得,“他在短短时间内将自己的治国见解一蹴而就,通篇文气畅达,行文骈散结合,立论稳重,辞采雅驯,足见器识文章不凡。”
  3 光绪帝考的什么题?
  试题很长,包含数十个问题,没写在答卷上
  那么,1886年的那次殿试,究竟光绪出何试题?
  上文已经说过,陈燨唐的殿试卷上并没有列出试题,后人只是据其回答作了“崇正学、修戎政、稽版籍和定钱法”的推测。
  但显然,仅此寥寥数语与策题原貌相去甚远。扬子晚报记者经多方查找,终于在南大图书馆发现了与之相关的记载。事实上,光绪十二年殿试试题的篇幅很长,甚至不亚于陈燨唐的答卷本身——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联诞膺天命, 寅绍工基, 于今十有二年矣。仰赖皇太后教育之勤……兹当临轩发策, 其敬听联言。”
  如是开场白下,策题分别以“帝王诚正之学,格致为先”,“用兵之法,贵乎因地制宜,舟师其尤要也”等为主题,延伸出的问题多达数十个,内容具体到对某一本书的看法、某一种战舰由何人发明、某一次战役该如何取胜、某几类钱法的优劣等等。
  最后还有一番总结,“夫稽古者出政之木也,讲武者备豫之方也,设险者立国之基也,范金者理财之要也。尔多要举以陈,勿猥勿并,朕将亲览焉。”
  考虑到光绪皇帝当年才是一个15岁不到的少年,这样一篇策题想来由臣下代笔。
  再看陈燨唐的对策答卷,首先形式上与策题一致,也分成开篇、作答和总结三部分。以“帝王诚正之学,格致为先”为例,陈燨唐认为“但求简牍之陈言而不探意蕴之要旨,则虽采遗文于散阙之余,谈周孔于坐论之间,不精不专,终未之有得也。”
  随后,陈列举了皇帝策题中所提及的若干帝王之学的典籍名作,如《贞观政要》、《太平御览》、《帝学》等等,指出其中各有精义可采,但不同持论又可分优劣云云。
  “可见皇帝说的那些书,陈燨唐不但都读过,且有自己的思考评判。”沈俊鸿说。
  4 考生此后命运如何?
  被派出国游历考察,两年后回国便辞了官职
  发生在127年前那场紫禁城中保和殿内的考试,无疑改写了包括陈燨唐在内,合计200多位进士的命运。
  事实上,即便后世对封建中国的科举制度局限性有再多批判,也无法否认它在所处的时代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所作的贡献。学而优则仕——陈燨唐们沿着这样一条路径,带着满腹才学和志向,踏进了全新的人生天地。
  对大多数进士来说,有人幸得舞台大展拳脚,有人郁郁不得志泯然众人,但从此与考试一事再无瓜葛。可没想到就在殿试的一年之后,陈燨唐再一次走进了考场。
  1887年6月12日,在北京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所属的同文馆大厅内,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考试。“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选拔出国游历官员的考试开始了。与传统的科举考试科目不同,这次既不考四书五经,也不考八股诗文,而只作关于史地、外交、洋务方面的策论。”
  在几十名年纪、官职相仿的竞争中,陈燨唐脱颖而出,成为12位出国游历官员之一。其后两年,他的身影出现在英国、法国、阿尔及利亚等距离大清王朝万里之外的土地上。
  这次派员出国考察活动的规模、游历官员们行进路程之远和所到国家之多,都是史无前例的。陈燨唐他们在所到之处,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友好外交和文化交流,并在回国后留下了大量极具意义的总结、回忆资料,其中就有陈燨唐的那本《游编》。
  遗憾的是,此番出国游历的壮举竟成为陈燨唐留诸晚清朝廷正史的最后印记。陈以鸿老人告诉记者,祖父回国不久就因母病乞假奉养,远离了庙堂。
  据记者考证,与陈燨唐同科殿试的一众进士,鲜有飞黄腾达闻名于史书者,这或许与彼时朝廷积弱,饱学者难尽其学、有志者难得其志不无关系。
(责编:赫英海、鲁婧)

2013年6月7日星期五

熱愛祖國的畫家

        明末清初的水墨畫家主要分成兩大類:一種是時常臨摹古人的「正統派」,這些畫家多半生活較富裕、官運較順,例如清初「四王」-王翬王鑑王時敏王原祁,他們的圖較受到貴族的賞識及喜好;另一種則是較注重抒發畫家自己的個性,可稱做「個性派」或「獨創派」,他們大多是效忠明朝的人,明朝滅亡後,不願意和清朝政府合作,於是出家或隱居,如「四大畫僧」-石濤、八大山人、弘仁髡殘,本篇主角就是四大畫僧之一。
一、生平簡介
朱耷生於1625年, 又名「雪箇」,自號八大山人,祖父、父親都是畫家。本來是明朝的貴族,後來明朝滅亡,二十歲的他不願效忠清朝,為了逃避政治迫害,於是出家當和尚,後來還 俗又曾做過「道士」。也許是亡國後腦子受到很大的刺激,所以常常瘋瘋癲癲,莫名哭笑;或突然很沉默,什麼都不說。後來他在自己門上寫了一個「啞」字,從此 再也沒開過口;但最大的可能性,該是為逃避清政府的傷害而故意裝啞、裝瘋賣傻。
他題在畫上的總是「八大山人」四個字,這個稱號十分奇特,因為將「八大」 二字連寫,看起來有點像「哭」字,又有點像「笑」字;而將「山人」二字連寫,看起來則像「之」字,是「哭之」?或是「笑之」?可以看出他在故國淪亡後痛苦 悽楚的心情,及對清朝政府的不屑,心情複雜到「哭笑不得」。另一種解釋則是-他對清朝政府迫害明朝遺民的做法感到哭笑不得。    
        在清代山水畫中,以「四王」的勢力最大,「四王」是指山水畫家王時敏王鑑、王(王石谷)王原祁。他們的畫風被尊為山水畫的正宗,影響畫壇長達兩個多世紀之久。他們主張摹仿古人,尤其是「元四家」的作品,講究筆墨的靜氣和書卷氣,較少注意師造化。其中,以王石谷名聲最大,技巧最全面,功力也最深厚,具有一定代表性。
        王翬,字石谷,號耕煙散人、烏目山人、劍門樵客,晚年號清暉主人,江蘇常熟人。出身書香門第,他的祖父、伯父皆擅長畫畫。王石谷從小受到家庭的影響,熱愛 繪畫,先後跟隨王鑑、王時敏學畫。王時敏曾帶著他周遊大江南北,觀賞各收藏家的歷代收藏名畫。王石谷專心一致,細細研究,將各家畫法學習的非常透徹。當 時,畫壇摹古之風盛行,王石谷遂聲名顯赫,被人稱為「畫聖」。
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 王石谷奉康熙帝的召旨與其他畫家共畫《南巡圖》。描繪康熙從北京到江南各地巡視遊歷的經過事蹟。王石谷主畫山川、樓閣、江海波濤。畫成後,康熙皇帝非常滿 意,便賜王石谷一把題著「山水清暉」的畫扇,並想給他一個官位,但他興趣並不在此,因此便回南方老家去了,從此,自稱清暉主人。他居家二十餘年,致力於繪 畫,直到終老。
王石谷的山水畫,筆墨純熟,功力相當深厚,其畫風影響畫壇數百年之久,更被尊為清代集傳統筆墨之大成者。他早年畫風趨於秀麗,晚年則開始重視觀察自然,風 格轉向蒼勁渾厚。王石谷現存的作品很多,著名的有《設色萬里長江圖》、《寒林小景圖》、《夏麓晴雲圖》、《南巡聖典圖》、《夏木垂蔭圖》等。現收藏於臺北 故宮博物院的《溪山紅樹圖》是王石谷的傳世精品,他學元代王蒙的筆法,以類似牛毛皴鬆秀而流動的線條,構成活潑的畫面,加上顏色較鮮豔的紅色和綠色,使整個畫面有一種輕快愉悅的調子。
此圖描繪秋天山林的景色,很有特點。山腳下溪水滾滾,微波蕩漾,岸邊有紅翠相間的秋天樹林。穿過小橋,有數間茅舍於路邊,再順著這條彎彎曲曲的山路盤旋而 上,村舍錯落,分佈在山腰間。再往上行,石頭變得高聳,而小路也漸漸被隱沒。山頂上的寺院佛塔在雲霧間,依稀可見,縱覽全圖,彷彿置身山林。此圖山石以淡 墨乾筆,皺擦點畫而成,顯得特別蒼茫深厚;樹木則以朱紅、深黃、豬赫等點染,再加以濃墨、石綠色襯托,很有生氣。這件精美的作品,不僅王石谷視為生平佳作,還得到王時敏的讚賞與厚愛。 
 
◎參考資料:徐改(1995),中國古代繪畫。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http://www.aerc.nhcue.edu.tw/2-0-2/ching/Zhu-Da/main.htm,

2013年5月30日星期四

五月空虚 - 茅境自由诗抄

五月空虚

我知道你会来的,如同五月的樱花姗姗来迟
带着腥味来,带着黑黝黝的诱惑来
你的头发垂到脐部,一条条如刀痕般清晰

五月如同被狗咬碎的核桃,又像被冰雹击中的云  
五月,有很多生灵的命运悬在你的发丝
悬在你青色的散乱刀痕

一具浮在江面的尸体,不能说明这世道是否公正
没有饿鬼的哀叫,只有空虚者在物欲中呻吟
你在这时走来,似笑非笑,对我说:物是人非

今夜与你同行,感受你的冷峻
你伸出大大的舌头,与传说中的事情辩论
又用一节一节的手臂,转动历史这枯树的年轮
你把空虚证明给我看,又让我相信你的真诚
这时候我的思想如同炉子,需要舔食红的火焰

我知道你会来,你是我的前身
我愿意看到你的眼睛炯炯有神
你来的时候道路昏暗,恋人趁机接吻
你看到我是那个被咬碎的核桃,那是我们
整个家族的命运

我很孤独,真的,我甚至没有梦中的情人
前途是一束水面上的黑光
一个声音对我说:走上去,用黑色衬托你的光辉

我很冷,靠近我,但是别刺痛我
风从我们的缝隙吹过,吹扭我的前程
于是我只能用相机纪录我的梦境
我不是撒谎者,从来不是,你说过
我的话比谎言还要动听

你是注定要在五月来找我的,我无处躲藏
我的世界是泡沫中的空间
阳光下我用黑色伪装自己,也伪装我的过去
如果你给我一把绿伞,我会还你一个金色的秋天

祝福如同雪花纷纷扬扬,一场冰冷的笑话
冬天还没有来临,我已梦见多雨的春天
你说过些什么。我便相信那些终会成真

日子过得味同嚼蜡,一根火柴不能点燃
缉私船从海上驶过,如同我的拖鞋漂在脸盆
我害怕,沉没的不仅仅是命运

你说过,即使所有的青藤树都倒了,我也应站着
如今我被清醒折磨,脑痛欲裂
用咳嗽掩盖干嚎,用药剂缓解绝望
从泉水中或许会跳出一个弹簧,但那不是我
更不是我的灵魂

求你坐我身边,让我看清你的脸
在梦中总是烟雾迷蒙


茅境199X年写,2006年10月20日分行分段 


*孤独

孤独是心中呜咽的蟋蟀
你要提防他咬你的心肌
它的牙一天天长得结实
为了有一天将对手咬死

孤独是一片灰暗的毒雾
你要提防它凝出冰雹
砸向你空虚的头颅

有时,孤独生下来
是一只美丽的老虎
可他终究会长大
成为咆哮的野兽


*所谓死亡,就是一朵花开出了白色的淡漠

所谓死亡,就是一朵花开出了白色的淡漠
就是一朵白色的花发出了腐臭
就是一群人,戴着白花,唱着苍凉的歌曲

死去的人,就是萤火虫从天边飞去
就是晚霞停留在童年的记忆
就是没有抱怨的弃妇渐渐老去

渴望死亡,就是口渴的人梦见白的水银
就是渴望一条冰凉的蛇冷却你的喉咙
就是一种声音爬满了皱纹

就是离弦的箭在空中呜咽

 

*水的温柔


美丽女子
站在树下:

树呵,你站得久
帮我守在路口
看到爱人来,就传达我的问候

美丽女子
占据我的心头
我对水说:
水呵,请说服那个女子
让她的爱情,象你一样拥抱我

水说:
我向来温柔
我淹死你的时候并没有卡住你的咽喉
我把你冲向大海的时候
你的身上也没有伤口

水说:
爱人死后
她喝了一口清水,却给爱人撒了三杯白酒

水说:
你的痴情
就是杀死你的水的温柔
请看看你身上有没有伤口


*灵魂和影子

灵魂和影子
一个看得见,一个看不见
我该信谁?

寂寞时你牵不到灵魂的手
影子又何曾抚摸你削瘦的脸?

我们死去,影子跟着死去
因此你希望灵魂不死?

都说灵魂是自由的
我入狱那天
影子跟我进入牢门
灵魂就此逃离,将我抛弃?

是我的灵魂在写诗,还是肉体在写?
影子说:我在看你。

如果没有灵魂
影子就是我的唯一

仅仅被影子蒙骗一次
你就决心将他抛弃?

影子掉下几滴眼泪
你的灵魂正看着呢

2008年4月25日星期五

以写竹绘兰排解心头苦闷


  叶公超自小就学画兰,稍长画竹。十多岁时,曾在北京从汤涤学画。他写兰颇得赵子固笔法,赵是宋末元初表现出最强烈的对异族不屈服气节的画家。对 中国文人写竹的历史他更是了如指掌,他对文与可、梅道人、夏太常、文征明等都很有研究,认为宋元以来文人画竹实为抒发胸中灵气。他说凡是受外人压迫而个人 心情不愿服从压迫,就特别喜欢画竹,所以竹子可以说是反抗压迫的象征。
  兰、竹相随了叶公超一生,他在教授生涯中也时有落笔。
  叶公超笔下的空谷幽兰、淋漓墨竹浇的更是胸中之块垒。从松江路到“龙山拓园”,再到“水晶大厦”,他先后给自己的书房起名“友多闻斋”、“寒之友斋”、“影婆娑斋”等,让人不禁遥想起当年水木清华的“竹影婆娑室”。
  “怒而写竹,喜而绘兰”,他写竹的时候远多于绘兰的时候,借以排遣心头的痛苦与愤懑。他自己说得很清楚:
  书画不会得罪人,又无损于己,是最好的养性方法。当一个人拿画笔的时候,世俗杂事都在九霄云外,宠辱皆忘,更不知凡间有痛苦和烦恼。
  1962年,他和高逸鸿、黄君璧、陈子和、姚梦谷等画家组织“壬寅画会”,共同切磋,时相雅集。
  1966年,1977年,叶公超的书画作品先后两度在香港展出,一时轰动香江。可惜两度他都未能躬逢其盛。香港画界曾予以很高评价,黎心斋说: “写竹至难,公超之兰竹得梅道人、顾定之、夏昶风规。下笔时又果胸有成竹,故竹叶兰香,清气迫人眉宇。至其书法沉厚中有静致,结体严谨中而灵活。”刘秉衡 说:“叶氏所写墨竹,挺秀出尘,有飘然洒落之致。”黎晋伟言:“公超之书画,有才人之笔,书卷之气跃然纸上,其所写书画多寄意之作,重精神而不重形态,所 谓‘胸中有丘壑,纸上无俗尘’者是也。”王世昭说他的书法上溯王羲之,中及鲁公,下至米颠、东坡。
  他自幼临摹褚遂良的字帖和魏碑,写得一手好书法。在南京,他曾勉励陆铿,“要继续好好写,中国人特有的修养,也是门面之一。”
  他笔下的兰竹也是以书入画,将褚的笔法带入了画里。当别人向他讨画时,他常会说:“我的字也不错呀。”写好字,他自我欣赏:“还不错吧,至少写得很直,没有歪。”
  有人说他的书画清新而不落俗套,有着浓郁的书卷气,这一切和他潇洒脱俗的生活态度有关,“他那自然自在、忘怀得失,不论在朝在野,无时无地,莫 不如是,大有超然物外的逸趣”,属于“典型的书生本色”。他从来不是政客,而是大时代中的一个知识分子,生当转型、易代之际,在中西文化之间,进而出入国 门,以他一流的“王者英语”与世界各国政要觥筹交错,意气风发。退而在野,则以传统的中国书画自娱,俨然是长衫飘飘的文人。
  1966年,他应邀主编《二十世纪人文科学》的《艺术篇》,亲自撰写了《结语》和《六十年来之中国绘画》,对艺术家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艺术 批评的重要与独立等提出了独到的看法。他说,艺术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可惜现在的社会不能培养艺术家,甚至提供有抱负的艺术家适当的工作环境。他认为,古 人在书画方面为什么成就卓越,能千古流传,主要原因是当时大半的艺术家有皇帝或贵族供养生活,能一心一意为艺术而艺术,问题是没有独立性。社会进入工业化 之后,如果能把部分资金用来支持艺术,使艺术本身不用去敷衍官方或有钱人,那样艺术才能独立。他说,“现在最迫切需要的,是独立而严格的艺术批评。”认为 过去老套的艺术批评全是捧人的。有的批评,非但不能帮助艺术家,反而压制他们的创作力,这是不管用的。
  他晚年时,书房中挂的是他指定何怀硕画的:“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何怀硕深情地回忆:
  尤其令人感动的公超老师把晚辈如我当朋友看待,使你在光风霁月中与天光云影共徘徊,慢慢忘却了由敬谨而生的拘束。老师是卿相犹是布衣,是饱经沧 桑的老人犹是赤子。与他相识相知的人,永远感受到他那元气淋漓的生命热力,使你化卑怯为勇气,从悲观迷惘中而生积极进取之心。而且,他使人自然领略到平等 自由的人格尊严,因为,在他心目中,王侯与寒士无所轩轾。
  四
  叶公超年轻时就喜欢打猎,到老仍盼望到非洲丛林中施展身手。在南京,在杭州,在美国、西班牙、苏格兰等地狩猎,曾有不少斩获。到台湾后,他也猎 到过野猪、野鸭。1968年旧部陆闰成到台湾看望叶公超,回想起1954年,他和美国“大使”蓝钦等结伴到花莲、宜兰围猎山猪,在关渡淡水河打水鸭,在第 几兵工厂射击场作长枪手、中美友谊赛的豪情逸兴,感慨不已。他与白崇禧、孙立人等都是猎友。他虽然喜欢狩猎,却志
  不在“得”,见到乖巧的野鸭涉水而过,他往往狠不下心扣扳机。
  他闲而狩猎,却讲猎品。60年代时他说:“对打猎的人说,猎品是顶重要的,比如行猎时,不可以射杀雌的、幼的。就像孟子所说的‘数罟不入 池’,意思是说,在充满杀机中,也须存一份忠厚的好生念头。”
  他感而赋诗,他的诗寄托遥深,所谓“诗言志”也,其中以题竹的居多。“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总无心”、“饱经风霜节愈坚”等都可看做是他自 道生平。“蒲风吹绕紫葡藤,飘落红尘岁几更,不辱人间烟火物,俗缘容易佐长生。”这是他题“紫茄图”。“广寒宫里觅仙踪,不染胭脂见玉容,微步凌波闻鼓 瑟,一番萍水一相逢。”是他题水仙。
  “但得托根清净土,天寒勿写最高枝。”“灵斋夜坐寒之友,隐隐西风动至情。”“枝枝叶叶见幽情,辜负春光碧玉生,卷起湘帘吹梦境,夜来风雨变秋 声。”“江风翠竹湘妃瑟,谷月幽兰楚客诗。”“无限清怀纸上生,竹竿抱节石藏贞,故家乔木今何在,梦里纵横见落英。”这些都是他的题竹诗。
  他所画的雪竹尤其“不胜故国山河之感”,他题雪竹也每多好诗,如“研碎冰花图雪竹,世情淡薄此心寒”;“历劫不挠君子节,画中自有岁寒姿”等。
  1962年秋天,他游野柳归途,想起十年前签订《对日和约》时,同事郭则生曾步当年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诗原韵,寄诗一首给他。前尘如梦,往事如烟,他感慨万千,忽有所感,即以原韵写下了这首诗:
  黄帽西风白马鞍,登临却笑步为难。
  归林倦鸟知安稳,照眼斜阳未觉残。
  欲借丹霞弥往辙,不因险乱心坛。
  青山翠竹凌霄节,乐与游人夹道看。
  日本人想以高价买一幅他手书的这首诗真迹,他坚决拒绝了。
  1969年7月21日,人类登月成功,举世庆祝,他却认为科学破坏了“碧海青天夜夜心”的诗情,作七绝一首表示异议:
  登月人归佳话多,何曾月里见嫦娥。
  举头望月明如旧,对月无言且放歌。
  “故国烽烟隔海看”,故国山河也常在他的梦里,阮毅成回忆杭州旧事的《三句不离本“杭”》出版后,送他一本,他连夜读完,并赋诗一首:
  毅成兄以其所著寄赠,一夕读尽,益增异地怅望乡邦之思。
  一篇说尽临安事,山外青山楼外楼。
  展卷凄然怀故迹,年年望断是神州。
  他早年在美国、英国亲聆现代诗人佛洛斯特、艾略特等的教诲,早在爱默斯就出版过英文诗集,在诗歌方面有着非凡的造诣,可是回国之后,他几乎不再写诗。晚年他写的都是旧诗。但在中国新诗史上,他却占有重要的地位,不是以诗,而是以他的诗论。
  1973年11月11日到17日,“第二届世界诗人大会”在台湾举行,主题是“弘扬诗教,促进大同。”大会专门安排了4次全体会议,每次讨论一 个题目,其中11月13日下午由叶公超主讲“诗与画”。他说这个题目不如叫“诗在画中的地位”更为恰当。中国诗和西方诗起源的时间差不多,虽然中国没有像 《荷马史诗》那样的长篇史诗,但《诗经》的文学价值和地位也是相当高的。他说山水画是中国画的骨干。大约11世纪,大部分的中国画中都有诗味表达的特点, 一幅画可能表达的是一个风景,也可能是一首诗。在画上题诗成为必要的一步。这是诗与画的第一层关系。画家可能把前人的一首诗配在自己的画中,用来衬托自己 的观念或意境,这是第二层。古人讲究诗、书、画三绝,任何好的画几乎都是如此。他感慨现代的画家有很多不是诗人了。
  1974年6月23日“诗人节”前夕,“第一届中国现代诗奖”举行颁奖典礼,主持人余光中请叶公超为颁奖人。多年以后,当时去接他的青年诗人洛 夫还记得,那一天细雨霏霏,通往天母的途中一片泥泞,山回路转,山腰上,一片青翠之中,“龙山拓园”在望。叶公超出来开铁栅门时,身后跟着两条如狼似虎的 大丹狗,他的住处院子很大,花木茂盛,却疏于整理,阶前落叶遍地,有些荒凉意味。
  那天叶公超在致辞中,从白话诗谈到现代诗,从徐志摩谈到艾略特,中外诗坛掌故,如数家珍。他的音调缓慢而苍劲,娓娓道来别具韵味。他说:“诗人 之所以写诗,是因为内心有一种冲动的情感要表现,这种情感,一种是个人的,一种是社会的,有感之后才有所发。”他坚持“诗的语言必须有节奏性”,他认为 “诗的语言不是直截了当的,诗的语言包括视觉的意义,感觉的意义和听觉的意义。”
  他没有准备讲稿,没有什么客套话,一口纯正的北京话,不带一个英语单词,颇像老友西窗剪烛,煮酒叙旧,引人入胜。洛夫送他回家的路上,他问起诗坛现状、喜不喜欢徐志摩,读些什么书、有没有出版诗集等。
  第二天,洛夫寄了一本诗集、一本评论集给他。半个月后他回信:
  洛夫吾兄:
  天母邮递较慢,你的诗集《无岸之河》和评论集《诗人之镜》昨天才收到,多谢你。《创世纪》还未到。
  前几天你雨中陪我回家,又告诉了我许多关于新诗的近况,都是我不知道的,好像上了一课,更多谢你。
  祝你好。
  弟 叶公超 7月9日
  五
  1961年年底,叶公超请刚从日本来的新闻界老友乐恕人叙旧吃饭,提出了有趣的三条件:一、不上馆子,在家里便饭;二、没有大鱼大肉,只有家常 小菜;三、午后二时起,要睡午觉,恕不奉陪。那时,他住在一间独立门户的旧房子里,客厅、餐厅、卧室全在二楼,有男女仆人各一。乐恕人请他谈谈人生进入中 老年后,对于处世养生的道理。他边吃边谈:
  现在这种局面下,人到中年以后,是非恩怨特别多,谈到处世养生,我觉得有几项事值得注意。
  第一,最基本的,要对自己的生理情况充分了解,不妨把生理卫生这类书籍,重温一遍。明白了身体各部的机能,你才会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哪些事该做,哪些不该做。哪些东西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吃。哪些地方可以去,哪些不可以去。这是最基本的,没有健康,一切免谈。
  第二,要有听而不轻信的辨别力,这就是避免甚至除掉是非恩怨的关键。
  第三,一个人要有两类好朋友,一类是可以谈肺腑之言的,一类是可以对生活有实际帮助的。自然,二者兼而有之,那最好不过,可是又非常不容易。
  第四,有一个宗教信仰,对人生比较有益。他说自己现在是不进教堂的老基督教徒,十几岁就教于圣经班,可是到现在对任何正派的宗教都不反对。信仰宗教有两个好的影响,一是给人一点悔过、安慰和寄托。再则是劝勉人们为善,做好事。
  70岁生日时,他说人老之后有“三怕”:一怕病;二怕不能吸收新思想;三怕失去青年朋友。针对“三怕”,他许下“三愿”:一、要保持自己身体的 健康;二、要不停地吸收新思想、新观念,使自己的知识日久常新,不致跟时代脱节,并不致被目为落伍;三、要结交新朋友,尤其要结交年轻朋友,使自己生活在 青年中,永远保持青春活力和情趣,并进而使自己心理更新。
  为此,他每天都要锻炼身体,从事适合老年人的运动。每天都要浏览中外新书,以增长见闻。对青年朋友,他更是热爱有加。虽然他不愿回想过去的辉 煌,但他偶尔也会和他们兴冲冲地谈起当年的政治外交,以及对时事的看法。青年作家阮文达在《春秋杂志》写“阮氏春秋”,他很喜欢,主动送作者一幅字、一幅 画。几年后,阮的《随缘随笔》出版,寄赠他一册,他马上回了信。可是他晚年记忆力大减,过了七八个月,他以为还没有复信,所以又写了一封信:
  文达先生:你去年五月送我的《随缘随笔》,我于收到后,因一时忙于搬家,最近又在枕边发现,才想起还没有多谢你,盼你原谅。你也许不知道,我也是经常以你的专栏为调剂生活的读者之一,而感觉愉快者。多谢你的书,以后还希望不会忘记再送给我。

 六
  他水木清华时代的老朋友费正清称他是“一位有才华的英国文学教授,他成为主要的战后外交家”,还说他是林徽音(英文名菲莉斯)的表兄,则没有其他旁证。1968年台湾有人攻击说胡适、王世杰、叶公超等勾结费正清,导致国民党失去大陆。这当然是无稽之谈。
  1964年费正清访问台湾时,“蒋介石个人仍具有左右一切、窒息一切的作用。我们在北京时期的老朋友叶公超曾经当过清华大学英国文学教授,他完 全凭自己的才能跻身于‘中华民国外交部’,当了10年的‘外交部长’,接着又任驻华盛顿的‘大使’。但现在,由于他不愿顺着老头子的意思搞‘外交’,结果 他被羁留在台北任内阁中的不管部部长。他是一个致力于中国复兴的人,对新旧文化都很珍视。……叶公超是一位有名的书法家,对中国画很在行。同时,他还在厄 伯纳、贝茨、阿姆赫斯特和剑桥等大学和学院接受过西方教育。他曾经历过德国对伦敦的空袭和目睹过新加坡的陷落,他认识世界各地许多国家领导人。这一次,他 带着我们乘火车到台中去参观存放在那里的故宫的艺术珍藏。当时拉里·西克曼正在那儿对这些东西拍照。我们住在台湾第一银行的招待所里,碰到了许多企业家, 叶公超认为他们将来会给台湾带来一些希望。在访台期间能和这样一位难得的朋友在一起,真是一件幸事。”
  1977年,费正清再度造访台湾时,蒋介石已不在人世。“在台北最使我们感到高兴的是再次会见前任外交部长叶公超,他依旧是一个性格坚强的人, 仍然牢牢地坐在政务委员的位置上,他喜欢孤独,然而却奉命去处理预算问题。他外出时,秘密警察跟踪他;当他住院时,蒋经国却莅临探望——一种对最高级天才 的奇怪的愚弄。叶公超对一个现代歌舞团甚感兴趣,他陪同我们前往有2000人观看演出的中山纪念堂。这次演出是一次很好的尝试,观众在情绪上似乎完全是西 方国际式的。文学和艺术正在台北蓬勃发展。这是我们这个伟大世界的一部分。”
  七
  在落寞的晚年,除了以书画自娱娱人,叶公超曾编英文教科书、国语辞典等造福后人。记者赵世洵有一次夜宿花莲公路招待所,在房间的抽屉里发现一叠 英文稿件校样,上面有许多改正的地方,仔细一看是一本大一学生的英文课本。向招待所的人打听,知道这间房在此之前叶公超住过。赵把校样带还给叶公超,他十 分感谢:“年纪大,身体差,记忆力也减退了,所以才把这份校稿给忘了。”
  1977年12月21日,他在《中国时报》发表《对中文教学的几点意见》,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
  他甚至热衷于针灸,早年他在北京摔了一跤,伤了右腿,用针灸治愈,对此他记忆犹新。老友聚会时,他们常会谈及针灸。1973年10月,他70岁 生日时,老朋友为他祝寿,他把收到的贺仪120万元全部捐给了“中华针灸科学研究基金会”。当媒体报道他的生日时,他有几分不悦:“我这回生日,过得太招 摇了。各报都登了一大篇,这样不好,人家会觉得肉麻。”
  他晚年各种文化、学术活动也很多。1980年8月,“第一届国际汉学会议”在台举行,他已77岁高龄,还担任了文学组主席团的主席之一。 1976年12月,他应邀担任张静二的比较文学博士论文答辩会口试主席。指导教授之一张捷按习惯提前一小时出门,到了会场,发现比自己年长一倍的叶公超早 到了,原来他怕天母路远,上班时间车辆太多,总是让司机早早出门。张捷感慨:“叶先生是受过西洋教育的人物,守时一定也必是他的人生常则之一。”
  1950年进国民党政府“行政院”担任速记的涂翔宇记得,每次院会,叶公超总是第一个到,喜欢在记录席上小坐吸烟,和议事人员聊天,谈笑风生,有时会大谈莎士比亚。
  他凡事认真,一丝不苟,一次应一个文化机构邀请作关于中西文化交流的学术演讲,整整忙碌了两个星期。等到演讲时,预定的两小时将到,他兴致正 高,人们以为一定完不了,没想到一到时间,他即戛然而止。他手持资料卡说:“我今天所讲的,还不及我准备的四分之一。”场中掌声雷动。
  八
  “自织,自耕,自在心,江干千种柳成荫。兴来一棹悠悠去,酒熟深杯细细酌。”这是他最喜欢的一幅水墨画题诗,也是他晚年的人生境界。一切都将成为过去。
  1981年最后一个中秋夜,他还兴致勃勃地挥毫书写苏东坡的《赤壁赋》。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叶公超在医院的走廊上散步,有时愁眉苦脸,有时会笑 逐颜开,直到大限将至,遇到旧朋友就忍不住要哭,都显示了他的本性,率真之处,丝毫也不作伪。贵为“总统府资政”,虽然晚年病中,蒋经国曾亲自去看他,但 他心境之凄凉,胸中之不平和抑郁并没有一丝减少。蔡孟坚到医院看他,发现他头发全白,老态、病态毕露,蔡安慰他:“我只小你一岁,只要将烦闷变快乐,自能 长命百岁,谅必稍加治疗,即可出院。”他竟愤怒地回答:“你少说俗套话安慰我,你应该知道‘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的古话,我的心早死了。医生诊断我 是心脏病,固然不错,但是有许多政治野心家,先将心脏病秘密掩饰为正常,仅仅说出一些附属病症,有的竟宣布其身体一切正常。今我一生无野心,须知我的心脏 病,是被动而来的,哀莫大于心死。”“我真死得很惨”。
  1981年11月17日,当收到宋美龄从美国差人送来的纯毛黄褐色背心和一些消化饼干后,他整日沉默不语。3天后(1981年11月20日),他走完了人生的全程,享年78岁。临终之际,身边没有一个亲人。程沧波的挽联说:
  学术擅中西,零落山邱同一哭。
  达官兼名士,苍凉身世又谁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