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的水墨畫家主要分成兩大類:一種是時常臨摹古人的「正統派」,這些畫家多半生活較富裕、官運較順,例如清初「四王」-王翬、王鑑、王時敏、王原祁,他們的圖較受到貴族的賞識及喜好;另一種則是較注重抒發畫家自己的個性,可稱做「個性派」或「獨創派」,他們大多是效忠明朝的人,明朝滅亡後,不願意和清朝政府合作,於是出家或隱居,如「四大畫僧」-石濤、八大山人、弘仁、髡殘,本篇主角就是四大畫僧之一。
一、生平簡介
朱耷生於1625年,
又名「雪箇」,自號八大山人,祖父、父親都是畫家。本來是明朝的貴族,後來明朝滅亡,二十歲的他不願效忠清朝,為了逃避政治迫害,於是出家當和尚,後來還
俗又曾做過「道士」。也許是亡國後腦子受到很大的刺激,所以常常瘋瘋癲癲,莫名哭笑;或突然很沉默,什麼都不說。後來他在自己門上寫了一個「啞」字,從此
再也沒開過口;但最大的可能性,該是為逃避清政府的傷害而故意裝啞、裝瘋賣傻。
他題在畫上的總是「八大山人」四個字,這個稱號十分奇特,因為將「八大」
二字連寫,看起來有點像「哭」字,又有點像「笑」字;而將「山人」二字連寫,看起來則像「之」字,是「哭之」?或是「笑之」?可以看出他在故國淪亡後痛苦
悽楚的心情,及對清朝政府的不屑,心情複雜到「哭笑不得」。另一種解釋則是-他對清朝政府迫害明朝遺民的做法感到哭笑不得。
在清代山水畫中,以「四王」的勢力最大,「四王」是指山水畫家王時敏、王鑑、王翬(王石谷)、王原祁。他們的畫風被尊為山水畫的正宗,影響畫壇長達兩個多世紀之久。他們主張摹仿古人,尤其是「元四家」的作品,講究筆墨的靜氣和書卷氣,較少注意師造化。其中,以王石谷名聲最大,技巧最全面,功力也最深厚,具有一定代表性。
王翬,字石谷,號耕煙散人、烏目山人、劍門樵客,晚年號清暉主人,江蘇常熟人。出身書香門第,他的祖父、伯父皆擅長畫畫。王石谷從小受到家庭的影響,熱愛
繪畫,先後跟隨王鑑、王時敏學畫。王時敏曾帶著他周遊大江南北,觀賞各收藏家的歷代收藏名畫。王石谷專心一致,細細研究,將各家畫法學習的非常透徹。當
時,畫壇摹古之風盛行,王石谷遂聲名顯赫,被人稱為「畫聖」。
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
王石谷奉康熙帝的召旨與其他畫家共畫《南巡圖》。描繪康熙從北京到江南各地巡視遊歷的經過事蹟。王石谷主畫山川、樓閣、江海波濤。畫成後,康熙皇帝非常滿
意,便賜王石谷一把題著「山水清暉」的畫扇,並想給他一個官位,但他興趣並不在此,因此便回南方老家去了,從此,自稱清暉主人。他居家二十餘年,致力於繪
畫,直到終老。
王石谷的山水畫,筆墨純熟,功力相當深厚,其畫風影響畫壇數百年之久,更被尊為清代集傳統筆墨之大成者。他早年畫風趨於秀麗,晚年則開始重視觀察自然,風
格轉向蒼勁渾厚。王石谷現存的作品很多,著名的有《設色萬里長江圖》、《寒林小景圖》、《夏麓晴雲圖》、《南巡聖典圖》、《夏木垂蔭圖》等。現收藏於臺北
故宮博物院的《溪山紅樹圖》是王石谷的傳世精品,他學元代王蒙的筆法,以類似牛毛皴鬆秀而流動的線條,構成活潑的畫面,加上顏色較鮮豔的紅色和綠色,使整個畫面有一種輕快愉悅的調子。
此圖描繪秋天山林的景色,很有特點。山腳下溪水滾滾,微波蕩漾,岸邊有紅翠相間的秋天樹林。穿過小橋,有數間茅舍於路邊,再順著這條彎彎曲曲的山路盤旋而
上,村舍錯落,分佈在山腰間。再往上行,石頭變得高聳,而小路也漸漸被隱沒。山頂上的寺院佛塔在雲霧間,依稀可見,縱覽全圖,彷彿置身山林。此圖山石以淡
墨乾筆,皺擦點畫而成,顯得特別蒼茫深厚;樹木則以朱紅、深黃、豬赫等點染,再加以濃墨、石綠色襯托,很有生氣。這件精美的作品,不僅王石谷視為生平佳作,還得到王時敏的讚賞與厚愛。
◎參考資料:徐改(1995),中國古代繪畫。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http://www.aerc.nhcue.edu.tw/2-0-2/ching/Zhu-Da/main.htm,
http://www.aerc.nhcue.edu.tw/2-0-2/ching/Zhu-Da/main.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