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9日星期二

how a Chinese poem is translated

Winding Up
by Derek Walcott
I live on the water,
alone. Without wife and children,
I have circled every possibility
to come to this:
a low house by grey water,
with windows always open
to the stale sea. We do not choose such things,
but we are what we have made.
We suffer, the years pass,
we shed freight but not our need
for encumbrances. Love is a stone
that settled on the sea-bed
#13
under grey water. Now, I require nothing
from poetry but true feeling,
no pity, no fame, no healing. Silent wife,
we can sit watching grey water,
and in a life awash
with mediocrity and trash
live rock-like.
I shall unlearn feeling,
unlearn my gift. That is greater
and harder than what passes there for life.

2016年7月2日星期六

张千帆VS张维为:西方民主还是中国模式? by 宋鲁郑

From http://songluzheng.bokerb.com/633505

北京大学法学院张千帆教授和复旦大学张维为教授有许多共同点:都姓张,都是上海人,都是海归,一个长期留美,一个长期旅欧。但更令人关注的是两者的不同:一个是西方民主的信奉者,一个是中国模式的推崇者。世人颇为期待的是,当这两位学者相遇时,将会撞出何等的火花。

著名的自由派刊物《炎黄春秋》2014年12月号发表了张千帆教授的文章《民主是绕不过的坎》----评《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

张千帆教授选择《中国震撼》做为双方观点交锋的切入点,确实显示了学者的眼光: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阅读此书之后,就把它推荐给了世界银行前行长罗伯特·佐利克(Robert Zoellick)等人物;2012年6月20日,英国牛津大学中国中心为张维为教授的《中国震撼》一书举行了专场研讨会;此书曾荣膺《光明日报》2011年度光明书榜十大图书、《中外书摘》2011年度十大好书、新闻出版总署全民阅读办2011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书·文化类、河北省阅读办2011年度十大好书等好评,而且早已译成英文,成为西方主流学者研究和引用的对象。西方主流媒体如BBC、纽约时报也多次采访。


2016年6月30日星期四

张爱玲:诗与胡说


【点评】
张爱玲(1920—1995),1920年9月30日出生于上海,1930年改名张爱玲;1939年考进香港大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投入文学创作。两年后,发表《倾城之恋》和《金锁记》等作品,并结识周瘦鹃、柯灵、苏青和胡兰成;1944年与胡兰成结婚;1945年自编《倾城之恋》在上海公演;同年,抗战胜利;1947年与胡兰成离婚;1952年移居香港;1955年离港赴美,并拜访胡适;1956年结识剧作家赖雅,同年8月,在纽约与赖雅结婚;1967年赖雅去世;1973年定居洛杉矶;两年后,完成英译清代长篇小说《海上花列传》;1995年9月逝于洛杉矶公寓,享年七十四岁。
《诗与胡说》:张爱玲的文章以想像丰富细腻,语言华美而著称,即使是带有说理议论性质的文章也是如此。从这篇文章透露出了张爱玲的一些文学主张,她非常反对繁文缛节的文学,而对于那些语言整洁干净,意境深远的作品则大为推崇。对于新诗的发展也提出了她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她对于语言的驾驭可以说是独具匠心。


2015年11月12日星期四

[郑子宁] 从野鸡到凤凰:法语的"黑历史"

[郑子宁] 从野鸡到凤凰:法语的"黑历史"
2014-11-24 17:43:36
今天说起法语,很多人都有美好的印象,仿佛它是爱情的语言、艺术的语言……甚至不少人会认同《最后一课》的说法,觉得法语是全世界最美丽的语言。

但是揭开法语光鲜的外表,它作为一门高尚语言的历史却并不长久。法语究竟是如何从一门边鄙小语化身为"白富美"语言的代表呢?


2015年7月8日星期三

——谈美国学者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两本近作




书评:在革命中国发现普遍性
其他 创作
王璞 发表于:
《文景》2010年7/8月
在革命中国发现普遍性
——谈美国学者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两本近作

本书评曾发表于《文景》,链接如下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4161005/

2015年7月6日星期一

《布达佩斯往事》译者毛俊杰

专访《布达佩斯往事》译者毛俊杰 揭开匈牙利秘密警察档案
作者:李福莹 文章来源:深圳晚报 点击数:373 更新时间:2016-1-3 12:13:10


1.朋友们花钱,请素不相识的黑莱一家(Helleis)来照看朱莉和我(前排右)。他家的一切令我更想念父母和过去的生活,但“大姐姐”(前排左)待我很好。在这张“全家福”中,姐姐和我似乎仍处于震惊之中。
2.爸爸自由了!母亲已出狱好几个月——这是我们1956年8月重聚的快乐日子。(我们姐妹身穿美国公使雷芬达尔送的派对礼服。)
3.在乔鲍街公寓我们共同的房间里——还有书桌,朱莉和我在做功课。
《布达佩斯往事》 (美)卡蒂·马顿 著 毛俊杰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1月出版

深圳晚报记者 李福莹

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该“让睡着的狗继续躺着”,还是要“打开潘多拉魔盒”?秘藏几十年的秘密警察幽灵档案一朝揭开,呈现出一个守住最后道德底线——不出卖、不背叛、不当告密者的真实案例。在近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推出的《布达佩斯往事》一书中,我们不仅读到一个“孩子”重新“发现”父母的过程,更读到匈牙利那段沉重如山的历史。

深晚记者联系到《布达佩斯往事》的译者毛俊杰,请他深入谈谈此书。毛俊杰先生1952年生于上海,1978年入复旦分校中文系,1980年定居纽约。我们案头的很多重要译作都是由毛俊杰先生翻译的,例如弗朗西斯·福山的《政治秩序的起源》《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奥兰多·费吉斯的《耳语者》、杰克·凯鲁亚克的《吉拉德的幻象》等。邮件往来中,毛俊杰先生十分认真严谨,让人尊重。

秘密警察档案 成了作者第一手资料